每年春夏交替,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北部的达里湖都会上演一场壮观的洄游景象,主角就是——华子鱼。说起华子鱼,很多人都不陌生,它曾登上过央视的《舌尖上的中国》,相传当年康熙皇帝对美味的华子鱼也赞不绝口……
每年的四月中下旬到五月上旬,华子鱼便开始集群洄游产卵。数万条华子鱼游出高盐碱度的达里湖,沿着湖周边的淡水河逆流而上,选择水流平缓的河道处作为它们产卵的地方,然后再如约游回达里湖。这是一趟面临着生死考验的艰苦跋涉,但是华子鱼种群每年都义无反顾地进行这种奇迹般的洄游。
庞大的华子鱼群,“肩靠肩、膀靠膀”地簇拥在一起,似乎是一次大迁徙,个个保持着“飞翔的姿势”奋力地向着达里湖上游的淡水河游着。
这期间,洄游河道上空会百鸟云集,奋不顾身的华子鱼成了它们俯拾即是的美餐,水光潋滟,禽鱼飞跃,这也成了一道奇观。
达里湖又称达里诺尔,意为像大海一样宽阔而美丽的湖,总面积平方公里,是内蒙古第二大湖泊。湖水的平均pH值在9.7左右,外来鱼种难以存活,湖内只产两种鱼,鲫鱼和华子鱼。
华子鱼,也称瓦氏雅罗鱼,是一种小型的冷水鱼类。它同其它鱼类不同,其本身挑战了自然极限,适应在碱性湖泊中存活。其它鱼类,在碱性湖泊中都很难活下来。而达里湖,就恰恰是一座典型的高原碱湖,所以,成年的华子鱼在这里存活得很旺盛。
虽然华子鱼可以在达里湖这样特殊的水质中生存,但是并不利于鱼卵孵化,刚出壳的鱼苗也无法在碱水里成长。于是,每年的四月,进入产卵期,都要到达里湖周围的几条淡水河里去产卵,将卵粒粘附在水草上,经过7-11天的孵化,卵粒出苗,幼小的鱼苗顺母亲们来时的河道顺水流游到达里湖中生长。
每年洄游季,达里湖渔场的工人都会在洄游河道中铺设大量的羊胡草靶,帮助华子鱼完成产卵,人工的介入,能避免鱼卵的损伤,提高鱼卵的成活。
达里湖的华子鱼呈弱碱性,口感和营养均高于其他地区的淡水华子鱼,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。为了保护资源,达里湖夏天禁止捕捞华子鱼,只有到了冬季才可以进行捕捞。
每年12月中下旬,气温会降至零下20多摄氏度,湖面冰层厚度也达到50厘米以上。重型的拖拉机可以毫无顾忌地在平坦的冰面上行驶。这个时候,一年一度的冬捕活动就开始了,热闹的气氛唤醒了这座沉睡在冬日里的湖泊。
达里湖冬捕文化源于史前,盛于辽金,世代相传,延续至今已有千年。这不仅是当地人的一种习俗,更成为赤峰冬季草原旅游的一大特色景观。年“达里诺尔湖冬捕习俗”,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华子鱼不仅是秘境之地原生态的天然物种,更是达里湖生态和谐共生的一部分。这种逆流洄游的生命之旅,也是赤峰一道震撼的自然奇观。来赤峰吧,让我们和华子鱼一起在达里湖的春光里体验不一样的生命感动!
来源:视觉赤峰